现代人难以想象,纽约时报一周的篇幅,就足以比肩18世纪时巴黎中产阶级家庭一生的阅读量。信息的丰盛却也成了信息的灾难 — 网络昼夜不停地用新奇和焦虑喂养我们,让人成为食知动物。
信息即食物
我们和食物健康的关系,同计算机程序一样,遵循着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准则。因此,我们应像对待食物一样对待信息,不只是囫囵吞枣的摄入(收集信息),还应该用特定的方法烹饪、享用(处理信息),并反复咀嚼、品尝(消化吸收),才能够感受到最佳的美味(发挥信息的最佳效用)。
如何改善和信息的关系
Morgan Housel在一篇博客中给出的建议是“lots of inputs and a strong filter”。换句话说,先发散,再收敛。
Without flooding your brain with inputs you’ll be stuck in the tiny world of what you’ve personally experienced. But without a strong filter you’ll be overwhelmed with choice and paralyzed by inaction.
发散
具体来说,当我们开始搜集信息时,需要抑制住过早下结论的本能冲动,同时有意识地去搜索多方的论点和论据。如芒格说的 “I never allow myself to hold an opinion on anything that I don't know the other side's argument better than they do”。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媒介的信息传递效率也不同。比如,同样的信息以文字传播的信息密度往往高于以视频传播的信息密度,但大数据以图表可视化形式呈现所提供的认知效率却远高于用文字描述。因此,在搜集信息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选择最合适的传播载体可以很大提升效率,如跟着视频学动手类的技能。
收敛
算法本身是一种过滤。好的算法可以精准匹配用户的需要,比如当我们向谷歌准确提问并得到想要的答案的时候。但现实是没有完美的算法,注意力经济导致信息的异化。网络上充斥着包装的广告,为上瘾而设计的移动应用和冲击我们情绪的新闻。我们需要主动筛选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筛选方法:
- 从信息源头抓起,找到资讯的common denominator。信息经过传播的环节越多,损耗就越大。离“源头”越近,往往价值越高。
- 拒绝或减少摄入热点新闻。新闻里的信噪比非常低,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热点新闻大多是为了煽动情绪,抑制理性思考。真正重要的事,通过周围人也会知道(见下一点)。
- 把人作为信息过滤的节点。相比于被动的算法推送,通过主动订阅不同的信息管道,掌控自己的信息流。
- 时间。可能是唯一不会失效的过滤器。著名的林迪效应,一个事物存在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
建造自己的数字花园
个人觉得还有个更好的办法,就是打造自己的数字花园。成为一个创造者,利用时间去创造一些永恒的东西。花园的形式不限,可以是evergreen note,播客,视频或其他。
数字花园是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比喻。在花园里,不同于社交网络的时间线或热点的叙事,园丁将每一朵花、每一棵树和每一棵藤都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精心种植的过程是一个把好奇心播种(种子),通过知识的积累(树),去不断发挥和创作(果实)的过程。它是迭代的,四时美景不同。它是多样的,没有一个正确且唯一的视角去观察这个离奇的世界。
如果你和我一样好奇这座花园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Show your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