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Description
沟通之 “道” — 从心出发
Tag
Communication
这是一本教人说人话的好书。读了发现自己很多对别人不理解的抱怨,不过是自己“不说人话”的结果。
 
首先,沟通是一门艰难的艺术。很多看似兴致勃勃地交谈,实际上不过是漫无目的地自说自话。当我们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是在尝试理解表达背后的诉求,还是在寻找自己说话的机会?我们时常抱怨沟通的困难和不被他人理解的痛苦,但我们是否认真审视或复盘过自己沟通的方式?是否认真对待了沟通这门学问?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告诉了我们仅仅是知道并不等同于理解。理解需要把吸收的知识内化,是个知行一体的过程。沟通同理, 仅仅是听到或者记住别人说的话并不代表理解。理解别人说话的困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物理层面,语言信息的传递本质是一种有损的压缩(compression loss)。信息传递大致会经过一个编码和加码的过程(自身的经历和感受 → 编码成语言 → 语言的解码 → 对方的经历和感受 )。我们和对方在对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都会产生信息的丢失或分歧。这不难理解,比方说文科生和理科生聊天,常常会出现的鸡同鸭讲的状况。
然后是心理层面,信任是理解的前提,而信任的建立并不容易。比如和陌生人的寒暄,出于对自我的保护我们必然会有所保留。即便是和最信任的朋友交流,我们也会犹豫是否和盘托出。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的情况对自己并不适用,因为我们可能是“比较特殊的那一个” 。而那些与我们价值观相冲突,或者刚好落在我们认识盲区的观点和言论,则会被我们的心理防御城堡所阻挡。
 
如书中所说,沟通本质是人与人内心深处情感的联结,并最终达到理解和共情。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呢?作者提出了沟通的四要素如下
 
  1. 不带评判的观察
  1. 体会表达的感受
  1. 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
  1. 通过正向而明确的语言提出请求
 
受社会习俗以及环境影响,我们早已习惯了对周围人或事的评头论足,时常“操碎别人的心”。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给别人的表达“下定义”,“标对错”并且“好为人师”的时候,我们也错过了捕捉别人表达背后真实需求的机会。
 
相比于语言的模棱两可,人们的感受则更加诚实。体会表达背后的感受需要我们学会积极地倾听,暂停大脑无时无刻的思考和评判,并把注意力全然地集中于当下的对话。真正的沟通不仅要被看见更要被听见。人类的情感需求往往是共通的,理解别人的前提是理解自己。
 
虽然我们都很清楚哪些表达会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适,尤其是那些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之上的要求。但我们往往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熟视无睹,无论是道德绑架,还是以己度人,始终用一把标尺量世界。虽然我们不能控制情绪的发生,但通过觉察,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做情绪的奴隶还是主人。
 
当感受背后的需要被我们看见,我们便可以恢复大脑的思考,通过正向而明确的语言表达我们的请求。建立在平等,理解和尊重之上的请求,自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满足。
 
每一种情绪(开心或愤怒)背后都是一个已被/未被满足的需要